地方财税法规
税收法规
税收征收管理
增值税
消费税
出口退(免)税
营业税
资源税
车辆购置税
企业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
土地增值税
印花税
房产税
城镇土地使用税
车船税
契税
耕地占用税
船舶吨税
烟叶税
城建税与教育费附加
税收条约
环境保护税
政府性基金、费
江苏税务
地方财税法规
江苏财税法规
江苏无锡财税法规
北京财税法规
天津财税法规
上海财税法规
重庆财税法规
浙江财税法规
安徽财税法规
福建财税法规
广东财税法规
广西财税法规
海南财税法规
云南财税法规
贵州财税法规
江西财税法规
湖南财税法规
湖北财税法规
四川财税法规
西藏财税法规
河南财税法规
山东财税法规
河北财税法规
山西财税法规
陕西财税法规
甘肃财税法规
宁夏财税法规
青海财税法规
新疆财税法规
吉林财税法规
黑龙江财税法规
辽宁财税法规
内蒙古财税法规
财务与会计法规
会计行政管理
企业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与解答
企业会计准则实施问答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案例
会计处理规定
证监部门会计监管规则
交易所会计监管动态
企业会计准则实务问答
企业会计准则会计科目与主要账务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其他
小企业会计准则
政府会计准则制度
政府会计准则
政府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政府会计准则制度解释
政府会计准则应用案例
政府会计实施问答
关于应收款项的会计处理
关于预付款项的会计处理
关于存货的会计处理
关于投资的会计处理
关于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
关于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
关于公共基础设施的会计处理
关于应付职工薪酬的会计处理
关于净资产及预算结余的会计处理
关于收入的会计处理
关于预算管理一体化的会计处理
其他会计处理
政府会计制度
政府会计准则其他
财政总会计制度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
会计制度与2006年前会计准则
特定组织与项目会计核算规定
可持续信息披露准则
可持续披露准则
可持续披露准则应用指南
管理会计
代理记账
财务管理
国际会计准则
注册会计师法规
执业准则
执业准则应用指南
审计指引
职业道德守则
审计准则问题解答
地方注协专家提示与业务指引
会计师事务所管理
会计信息质量检查
证监部门审计监管指引与会计风险监管提示
注册会计师其他
注册税务师法规
涉税专业服务基本准则
税务师执业规范
职业道德、质量控制、程序指引
纳税申报代理类业务指引
一般税务咨询类业务指引
专业税务顾问类业务指引
税收策划类业务指引
涉税鉴证类业务指引
纳税情况审查类业务指引
其他税务事项代理类业务指引
税务师事务所管理
税务师其他
资产评估师法规
资产评估执业准则
资产评估指南
资产评估指导意见
资产评估操作指引
资产评估专家指引
资产评估其他法规
内部审计法规
内部审计准则
内部审计实务指南
内部审计其他
国家审计法规
内部控制法规
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内部控制应用指引
内部控制评价指引
内部控制审计指引
内部控制操作指南
内部控制相关问题解释
其他内部控制法规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财政法规
海关法规
国有资产管理法规
外汇管理法规
金融证券法规
金融监管法规
金融监管法规
人民银行法规
外汇交易与银行同业拆借中心
银行间交易商协会
证券法规
证监会
上交所
深交所
北交所
股转系统
证券登记结算公司
上期所
商品交易所
中金所
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
证券业协会
中上协
期货业协会
商务发改工信科技法规
市场监督管理法规
人社医保自规住建法规
国务院经济法规
税收专题法规
增值税专题法规
消费税专题法规
营业税专题法规
资源税专题法规
车辆购置税专题法规
企业所得税专题法规
个人所得税专题法规
土地增值税专题法规
印花税专题法规
房产税专题法规
车船税专题法规
契税专题法规
城镇土地使用税专题法规
耕地占用税
城建税与教育费附加专题法规
进出口税收专题法规
外资企业税收专题
税收协定专题法规
综合税收法规专题
公司破产重整专题法规
税收征收管理专题法规
外汇管理专题法规
其他专题法规
司法及单行法律专题法规
法院
检察院
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经济)
民法典与民事诉讼法
民法典
公司法
破产法
其他法律法规
其他法律
其他法规
法律法规征求意见稿
江苏无锡财税法规
50jvgnzrjggo
全文有效
2025-07-11
2025-07-11
无锡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无锡市深化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通知
锡政办发〔2025〕28号  发布时间:2025-06-18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无锡市深化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5年6月18日

  (此件公开发布)

  无锡市深化制造业智能化改造

  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三年行动计划

  (2025—2027年)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决策部署,深化我市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以下简称智改数转网联),统筹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设等,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目标要求

  到2027年底,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完成智能化改造升级全覆盖,形成企业、产业链、重点园区“点线面”数字化转型合力,累计培育5000家引领“465”现代产业集群发展的智能工厂,人工智能技术广泛赋能制造业,推广300个“AI+先进制造”典型应用场景,数字化综合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智能制造新模式加快发展,成功完成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设任务,打造一流智造强市,为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出积极贡献。

  二、重点工作

  (一)推进智能工厂梯度建设

  1.普及基础级智能工厂。鼓励企业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基础能力建设,围绕智能制造典型场景部署必要的智能制造装备、工业软件和系统,实现核心数据实时采集、关键生产工序自动化、生产与经营管理信息化。到2027年,每年培育1800家达到基础级智能工厂标准的企业,规上工业企业覆盖率达60%、智能车间全覆盖。〔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市(县)区人民政府、无锡经开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以下均需各市(县)区人民政府、无锡经开区管委会落实,不再列出〕

  2.培育先进级智能工厂。以基础级智能工厂为培育对象,鼓励企业提升数字化网络化集成能力,广泛部署智能制造装备、工业软件和系统,实现生产经营数据互通共享、关键生产过程精准控制、生产与经营协同管控。到2027年,每年培育450家达到先进级智能工厂标准的企业,规上工业企业覆盖率达15%,累计入选省先进级智能工厂500家。(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

  3.提升卓越级智能工厂。在先进级智能工厂基础上,鼓励企业体系化部署智能制造装备、工业软件和系统,实现设计生产经营数据集成贯通、制造装备智能管控、生产过程在线优化,开展产品全生命周期和供应链全环节的综合优化。到2027年,每年培育150家达到卓越级智能工厂标准的企业,规上工业企业覆盖率达5%,累计入选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15家。(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

  4.选树领航级智能工厂。以卓越级智能工厂为重点对象,鼓励企业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与制造全过程的深度融合,实现装备、工艺、软件和系统的研发与应用突破,探索未来制造模式,带动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变革。到2027年,每年培育30家达到领航级智能工厂标准的企业,规上工业企业覆盖率达1%,累计入选国家领航级智能工厂2家左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

  (二)扩大智能化改造覆盖面

  5.推动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每年推动2500家左右创新型中小企业初始级转型、700家左右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规范级转型、160家左右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集成级转型,打造转型样本。到2027年底,创新型中小工业企业实现初始级及以上转型全覆盖,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实现规范级及以上转型全覆盖,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现集成级及以上转型全覆盖。(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

  6.推动产业链数字化协同改造。深化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设,以集成电路、高端装备、高端纺织服装行业为试点,发挥“465”现代产业集群“链主”企业及服务商作用,探索行业数字化“链式”转型模式。推动集成电路等数字化水平较高行业向高端升级,推动高端装备、高端纺织服装等行业全面开展智能化改造。到2026年底,完成国家试点任务;到2027年,每年跟踪服务100个智能化重点项目,培育20家数字化转型“链主”企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

  7.打造数字化转型标杆园区。鼓励重点工业园区、特色产业园区开展数字化标杆园区建设,加快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规模化应用,推动物联网终端及网络IPv6升级改造,建设智能物联网感知体系,畅通园区数据链、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开发园区数字化管理平台,构建数据贯通体系,加强数据互通共享分析,提升产业服务与智慧决策水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数据局,市委网信办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快人工智能赋能先进制造业

  8.加快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鼓励服务联合体建设,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头部企业,挖掘研发设计、中试试验、生产制造、售后服务、运营管理等环节应用潜力,打造智能制造场景矩阵,推动人工智能全环节、全流程应用,培育应用标杆。推动人工智能赋能中心、创新中心、数据采集实训中心、联合创新实验室建设,开展人工智能诊断。打造人工智能应用推广社区,开展算力、数据、金融及综合服务。鼓励头部企业开发行业模型,培育工业智能体。到2027年底,累计打造100个赋能新型工业化应用案例、推广100项优秀智能产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数据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9.推动智能装备创新应用。推进先进传感器系统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在生产监控、质量控制、安全保障等领域提供创新产品和服务。鼓励企业发展具身智能机器人和智能检测装备,引导企业对工业“哑设备”进行数字化“微改造”“轻改造”。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智能检测装备在搬运、视觉检测、涂料、装配等环节应用,带动智能装备规模化应用。支持人形机器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等机构发展。(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0.促进工业软件创新迭代。支持行业重点企业面向集成电路、船舶制造、高端装备等行业需求,研发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及解决方案,推广国产工业软件,推动“无锡造”产品纳入省供给清单及首版次推广目录。深化工业软件制造业创新中心、应用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推动重点行业工业操作系统升级。到2027年底,累计培育15家优秀工业软件企业、推广30项优秀产品及首版次软件、完成1万台(套)工业操作系统更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1.发展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动龙头企业与系统集成企业、软件装备企业联合开发标准化模块化解决方案,提升产业链智能化水平。鼓励卓越级以上智能工厂发展柔性生产响应多样化需求,探索共享制造盘活闲置产能,探索虚拟制造构建数字化闭环体系,鼓励企业基于人工智能打造人、信息系统、物理设备高效协同的新一代智能制造系统,每年组织发布10大案例。(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

  (四)提升数据要素驱动力

  12.构建全域数据采集能力。以“设备全连接、数据全采集”为目标,构建覆盖“人机料法环”的物联感知网络。鼓励企业部署工业传感器与边缘计算网关,实现机床等关键设备运行参数快速采集并接入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企业采用RFID电子标签等技术跟踪在制品流转,结合视觉识别等技术自动记录工位投料信息,通过环境传感器实时监测工艺稳定性。推动企业建立数据治理规范,制定设备编码、数据标签及质量标准,消除多源异构数据冲突。(市数据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3.充分挖掘数据要素价值。鼓励企业构建“数据—知识—决策”闭环,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基于数据中台整合生产、供应链、质量等核心数据,推动制造企业与数字服务企业高效联接,以数字化供应链拉动生产制造,以数据流动需求带动网络建设,优化技术、资金、人才、物资配置。支持工业大数据平台、数据标注基地、具身智能训练场、语料服务商建设发展,提升数据获取分析应用能力。鼓励国有企业在工业互联网、碳足迹等领域开展数据应用示范。推动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等国家标准贯标,促进数据采、存、洗、标、训全业务发展。(市数据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国资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14.打通智能制造核心脉络。聚焦工业制造离散工艺全流程,实施端到端生产数字化重构。支持企业引入生产执行系统,实现工单调度、物料流转、质量检验等在线化。鼓励部署SCADA等系统连接设备层,提升数据传输效率。推动数字孪生技术,整合精益管理、看板拉动工具与数据中台,实现异常实时报警、设备综合效率自动分析,优化物理产线配置。(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数据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强化网联协同能力

  15.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深化企业级、行业级、区域级、“双跨”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梯度建设,滚动培育10个重点平台,鼓励平台专业化发展。支持各地区(园区)依托平台建设“产业大脑”,加快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推动中小微企业上云上平台。到2027年底,累计培育省企业级平台30个、行业和区域级平台20个、“双跨”平台5个左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无锡通管办按职责分工负责)

  16.打通供应链数据协同链条。通过数字化平台链接上下游,推动供应链“需求—计划—履约”全链路协同。引导企业对内集成ERP、WMS、TMS等系统,打通销售订单、生产计划、运营管理、仓储物流数据流;对外搭建供应商协同门户,向核心供应商开放供需信息,实现电子表单在线交互。(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

  17.升级网络基础设施。深化企业内外网络建设,加快千兆光网和5G网络覆盖,分阶段推进万兆光网和5G-A技术商用,优化宽带、数据中心等设施,打造“万兆园区”。支持企业应用5G专网、IPv6、工业PON等技术,建设5G工厂。加快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推动“5G+工业互联网”场景融合。到2027年底,70%省级以上开发区建成“万兆园区”。(无锡通管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电信运营商、铁塔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完善数字化服务体系

  18.建强数字化转型服务商。以重点产业集群、关键产业链为阵地,聚合100家优质软硬件服务商,建强10个左右制造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强化赋能中心与集群促进机构、园区协同工作机制,打造市级智改数转网联公共服务平台,构建“1+10+100”服务商体系。鼓励建设国家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每年开展100场供需对接、政策宣讲等活动,辐射服务万家企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

  19.深化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评估。按照通用评估指标体系,常态化监测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水平,每年组织10%以上规上工业企业开展自评估,进行细化分析。推广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两化融合水平、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线上诊断评测。到2027年底,累计形成和推广300个“小快轻准”数字化产品与解决方案,跟踪服务600个轻量化智能化项目。(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

  20.增强先进算力服务能力。以市场和企业需求为导向,规划推进集中低碳的智算项目,建强城市算力中心统筹调度能力,为大模型、数智化场景提供算力支撑。推进“算网城市”试点,推动算力、运力、存力协同发展,鼓励发展边缘算力。到2027年底,全市算力中心标准机架数达7万架,智算规模超6EFlops,总算力超7EFlops。(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数据局,无锡通管办,电信运营商、铁塔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21.提升工业网络和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健全安全防护体系,深化工业互联网安全分类分级管理。指导企业落实数据安全主体责任,鼓励开展风险评估。每年举办不少于1场安全培训及攻防演练。培育网络和数据安全骨干企业,推进网络安全产业园建设,加强重点行业端到端安全解决方案供给。到2027年,累计推出优秀解决方案不少于10个,培育安全防护星级企业不少于20个。(市委网信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无锡通管办,电信运营商、铁塔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22.加快数字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设智改数转网联专家库,推进工信领域数字卓越工程师能力评价。支持高校建设智能制造实习实训基地、产业学院,培养数字技术技能人才。支持培训机构加大制造类、数字类职业技能培训供给,每年开展培训分别达1.5万人次以上。(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加强工作统筹和联动,明确年度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推动工作落实落细。加强金融支撑,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协同支持智改数转网联。引导企业用足用好制造业贷款财政贴息政策,购置智改数转网联设备。支持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新材料和首版次软件产品推广。加强财政支持,牵引企业数字化改造,培育发展数字化转型服务生态。各地区具体负责本地区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推进工作,强化工作统筹和措施落地,加强政策宣传、供需对接和经验推广,营造良好氛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委金融办,人民银行无锡市分行按职责分工负责)

 

扫一扫,打开该文章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打印】      【关闭】
版权所有:天赋长江(无锡)税务师事务所
地址:江苏省江阴市长江路169号汇富广场22楼
电话:0510-86855000 邮箱:tfcj@tfcjtax.com
苏ICP备05004909 苏B2-2004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