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财经法规
税费法规
税收征收管理
增值税
消费税
出口退(免)税
资源税
车辆购置税
企业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
土地增值税
印花税
房产税
城镇土地使用税
车船税
契税
耕地占用税
船舶吨税
烟叶税
城建税与教育费附加
税收条约
环境保护税
税费专题
政府性基金、费
营业税(已废止)
地方财税法规
江苏财税法规
江苏税费法规
江苏无锡财税法规
北京财税法规
天津财税法规
上海财税法规
重庆财税法规
浙江财税法规
安徽财税法规
福建财税法规
广东财税法规
广西财税法规
海南财税法规
云南财税法规
贵州财税法规
江西财税法规
湖南财税法规
湖北财税法规
四川财税法规
西藏财税法规
河南财税法规
河北财税法规
山东财税法规
山西财税法规
陕西财税法规
甘肃财税法规
宁夏财税法规
青海财税法规
新疆财税法规
吉林财税法规
黑龙江财税法规
辽宁财税法规
内蒙古财税法规
财务与会计法规
会计行政管理
企业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与解答
企业会计准则实施问答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案例
会计处理规定
证监部门会计监管规则
交易所会计监管动态
企业会计准则实务问答
企业会计准则会计科目与主要账务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其他
小企业会计准则
政府会计准则制度
政府会计准则
政府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政府会计准则制度解释
政府会计准则应用案例
政府会计实施问答
关于应收款项的会计处理
关于预付款项的会计处理
关于存货的会计处理
关于投资的会计处理
关于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
关于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
关于公共基础设施的会计处理
关于应付职工薪酬的会计处理
关于净资产及预算结余的会计处理
关于收入的会计处理
关于预算管理一体化的会计处理
其他会计处理
政府会计制度
政府会计准则其他
财政总会计制度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
会计制度与2006年前会计准则
特定组织与项目会计核算规定
可持续信息披露准则
可持续披露准则
可持续披露准则应用指南
管理会计
代理记账
财务管理
国际会计准则
注册会计师法规
执业准则
执业准则应用指南
审计指引
职业道德守则
审计准则问题解答
地方注协专家提示与业务指引
会计师事务所管理
会计信息质量检查
证监部门审计监管指引与会计风险监管提示
注册会计师其他
注册税务师法规
涉税专业服务基本准则
税务师执业规范
职业道德、质量控制、程序指引
纳税申报代理类业务指引
一般税务咨询类业务指引
专业税务顾问类业务指引
税收策划类业务指引
涉税鉴证类业务指引
纳税情况审查类业务指引
其他税务事项代理类业务指引
税务师事务所管理
税务师其他
资产评估师法规
资产评估执业准则
资产评估指南
资产评估指导意见
资产评估操作指引
资产评估专家指引
资产评估其他法规
内部审计法规
内部审计准则
内部审计实务指南
内部审计其他
内部控制法规
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内部控制应用指引
内部控制评价指引
内部控制审计指引
内部控制操作指南
内部控制相关问题解释
其他内部控制法规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金融证券法规
金融监管法规
金融监管法规
人民银行法规
外汇管理法规
外汇交易与银行同业拆借中心
银行间交易商协会
证券法规
证监会
上交所
深交所
北交所
股转系统
证券登记结算公司
上期所
商品交易所
中金所
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
证券业协会
中上协
期货业协会
其他财经法规
国务院
财政部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
国家审计
海关
商务部
发改委
工信部
科技部
市场监督管理
人社部
医保局
自资部
住建部
知识产权局
其他部门法规
法律及司法文件
法律
法院
检察院
司法部
民法典相关
公司法相关
破产法相关
法律法规征求意见稿
国务院
1d15o5pyw96dx
全文有效
2025-09-12
2025-09-1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三北”工程总体规划》的通知
国办发〔2025〕32号  发布时间:2025-09-06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修编后的《“三北”工程总体规划》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2025年9月6日        

(本文有删减)

 

 

“三北”工程总体规划

 

1978年,我国启动“三北”工程建设,建设期为1978—2050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经过40多年不懈努力,已完成两个阶段、五期工程,实现营造林保存面积3174.29万公顷,治理荒漠化、沙化土地33.6万平方千米,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林草覆盖率分别提高到13.84%、39.63%,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铸就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三北精神”,树立了生态治理的国际典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三北”工程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要求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为指导各地区保持战略定力,持续推动“三北”工程高质量发展,修编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以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为根本目标,大力弘扬“三北精神”,坚持保护优先、科学治理,系统观念、联防联治,质量为先、绿色发展,量水而行、以水定绿,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坚持扩绿兴绿护绿“三绿”并举,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四库”联动,更加注重“提质”、“兴业”、“利民”,着力优化治理格局,完善政策措施,巩固拓展建设成果,不断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三北”工程第三阶段共分三期建设。其中,2021—2030年为六期工程,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等三大标志性战役,促进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增加0.77个百分点(有关目标及任务基期均为五期工程末,下同),林草覆盖率达40.9%,67%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沙化土地综合植被盖度达22%。2031—2050年为七期、八期工程,其中,七期工程以全面巩固六期工程治理成果、持续提高关键地区植被盖度为主攻方向,八期工程以提质增效、整体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主攻方向。到2050年,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增加1.9个百分点,林草覆盖率达43%,可治理沙化土地基本得到治理,沙化土地综合植被盖度达25%以上,退化草原和湿地有效修复,水土流失状况持续好转,沙尘天气、泥沙危害全面缓解,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明显提升,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更大成就。

二、战略布局

工程建设范围涉及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765个县(市、区、旗,以下统称县)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属13个师市,总面积448.6万平方千米,分为4个屏障建设一级区和30个二级区。

(一)东部丘陵平原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71个县,涉及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华北平原北部、燕山山脉、太行山东麓等地,分为7个二级区。该区主要面临林分老化退化、林网缺损、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部分湿地萎缩、黑土流失等问题。

主攻方向:加强东北平原生态综合治理和京津冀生态屏障建设。加快退化草原、盐碱地、侵蚀沟和湿地治理,全面治理沙化土地,推进沙化耕地保护性耕作,保护恢复重要物种栖息地和生态廊道,加强冻土和黑土区保护。建设珍贵树种、特色林果和优质牧草基地。

(二)北部风沙区。包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宁夏8个省(自治区)162个县,涉及呼伦贝尔、科尔沁、浑善达克、毛乌素等沙地,库布齐、乌兰布和沙漠,阴山北麓等地,分为10个二级区。该区是我国沙尘传输的主要通道,主要面临风沙危害严重、局部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防护林衰退、湿地萎缩、珍稀物种栖息地受损等问题。

主攻方向:打好防沙治沙标志性战役,加强呼伦贝尔、锡林郭勒、鄂尔多斯沙地治理和坝上、阴山北麓、贺兰山生态治理,构建防沙治沙体系。加强草原保护和退化草原修复,开展水土流失防治,强化土地盐渍化治理,推进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等重要湿地保护。积极推行光伏治沙,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优质牧草和生物质能源。

(三)黄土高原区。包括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宁夏6个省(自治区)195个县,涉及黄土高原沟壑区、黄土丘陵沟壑区、土石山区等地,分为4个二级区。该区主要面临土壤侵蚀、植被分布不均衡、草地退化沙化盐碱化等问题。

主攻方向:加强黄河多沙粗沙区及十大“孔兑”、黄河宁蒙河段及周边山地丘陵、甘青黄土高原丘陵、渭河泾河流域、晋陕丘陵阶地等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建成保土蓄水屏障。开展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森林质量提升、禁牧轮牧、退化草地治理和矿山植被恢复,建设林草防护体系,加强湿地抢救性保护。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林果。

(四)西北荒漠区。包括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4个省(自治区)137个县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3个师市,涉及祁连山、阿尔泰山、天山和塔克拉玛干、巴丹吉林、古尔班通古特、腾格里、库姆塔格等沙漠,分为9个二级区。该区主要面临流动沙丘和风沙危害严重、锁边林草带和林网缺损、冰川萎缩、水资源矛盾等问题。

主攻方向:打好沙漠边缘阻击战,加强河西走廊沙化治理与绿廊建设,开展柴达木盆地、环塔里木、环准噶尔荒漠化治理,持续推进祁连山、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生态治理。强化天然植被封禁保护,加快锁边林草带建设和林网改造,加强农牧交错带综合治理,推进重要河湖湿地和冰川保护,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科学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积极推行光伏治沙,有序发展特色林果、优质牧草及沙产业。

三、战略任务

(一)优化生态修复空间

1.保护自然生态空间。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及“三区三线”管控要求,加强沙生植物保护和已治理沙化土地、水土流失区封育管护。将重点项目统筹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2.拓展生态治理空间。推进荒山荒坡荒沟、风沙源头、沙漠边缘、绿洲外围、农牧交错带、受损山体、宜绿废弃矿山植被建设,针对灌木林地、疏林地、迹地开展植被恢复和结构优化,促进森林覆盖率合理增长。

3.扩大人居环境容量。实施见缝插绿、拆违建绿、留白增绿、立体绿化,开展庭院、农村“四旁”(水旁、路旁、村旁、宅旁)及废弃闲置土地绿化。按标准建设完善铁路、公路、河渠两侧和湖库周边绿道绿廊。依法合规建设农田防护林,严禁违规占用耕地绿化造林。

(二)扎实推进系统治理

4.系统治理沙化土地。强化区域联防联治,统筹治理沙漠边缘与腹地、上风口与下风口、沙源区与路径区,在主要风沙口和路径区构建点线面结合防护网络,在沙漠前沿和绿洲外围构筑乔灌草复合系统,依法划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对沙化耕地积极推行保护性耕作。

5.科学建设防护林体系。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和防护目标,合理配置林草植被,培育健康稳定、功能完备的防护林体系,实现多重效益。

6.加强退化草原修复。科学划定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健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综合采取降低放牧强度、围栏封育、种草补播、清除毒害草等措施,恢复草原生态。

7.强化湿地保护修复。以重要湿地为重点,强化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保障基本生态用水需求,遏制湿地萎缩,加强退化湿地、珍稀物种栖息地和候鸟迁飞通道保护修复。

8.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加强重要江河源头、重要水源地、水蚀风蚀交错区水土流失预防,以及冻融侵蚀区封育保护和水力侵蚀治理,对适宜地区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对坡耕地集中区和侵蚀沟密集区开展专项治理。

9.完善农田防护林网。以保护土壤耕作层、改善农田小环境为目标,充分利用道路、沟渠、田坎等空间,因地制宜推进平原、绿洲等重点区域林网建设。

10.探索多元治理模式。创新推广产业治沙等模式,坚持生态优先、治沙为主,因地制宜推行光伏治沙,统筹相关产业布局,支持探索荒漠化防治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发展路径。

(三)巩固工程建设成果

11.加强天然林保护修复。完善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促进与自然恢复相结合,科学开展天然林修复,加快正向演替。

12.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依据生态区位和主导功能,合理优化各级公益林范围,规范经营行为,提高森林质量和稳定性。

13.加快老化退化林更新修复。科学推进成过熟林更新,稳妥开展退化次生林修复提质,对极度脆弱、不具备改造条件的退化林实施封育,推进沙区、荒漠区灌木林修复,在适宜区域建设乔灌混交林。

14.加强治理成果管护。加强新治理沙化土地、新造林地、退化林修复地、种草改良地管护,切实防止“重治理轻管护”问题。严禁违法垦荒、超载过牧等,加强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控,持续巩固治理成果。

(四)发展生态特色产业

15.建设特色林果基地。充分发掘特色林果发展潜力,打造产业融合发展优势区。根据市场供求情况,对同质化严重、效益较低品种调整优化结构,推进提质增效。

16.建设优质牧草基地。在水资源相对丰富区域,因地制宜发展羊草、紫花苜蓿、披碱草、草地早熟禾、红豆草等高标准多年生人工草地,降低天然草原放牧强度。

17.建设林下经济基地。推进立体复合经营,开展生态种植和仿野生栽培,引导向精深加工延伸,发展中药材、食用菌、森林蔬菜等特色产业。

18.促进生态文旅发展。加强生态治理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融合,挖掘黄河文化、草原文化、绿洲文化、冰雪文化和长城文化等资源,建设一批科普宣教基地。

(五)加强支撑能力建设

19.强化林草种业保障。持续推进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完善乡土树种草种目录,选育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优良品种。健全种苗可追溯制度,构建种苗保障体系。

20.加大科技创新推广力度。开展“三北”地区气候变化适应性、生态系统退化机理等领域长期研究,推进生态脆弱地区保护、智能化机械装备、优良品种选育等关键技术攻关,加强示范引领,积极推广新型适用技术、治理模式和优良品种。

21.提升调查监测评估水平。持续推进典型生态系统观测站点建设,完善生态、气象观测站网,畅通数据共享渠道。依托相关平台,实施工程综合调查监测,加强沙尘源和传播路径监测分析,开展沙尘溯源及工程区生态状况调查、固沙滞沙成效评估。

22.增强自然灾害防控能力。完善林草火情监测、火源管理、处置扑救体系,科学建设阻隔系统。健全林草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强化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合理控制草原啮齿动物密度。科学利用云水资源,加强生态修复型人工增雨雪能力建设。

23.加强辅助设施设备建设。合理建设水利水保、集雨节灌、作业道路等设施,完善相关管护设施。加强机械化造林种草、防沙治沙、苗圃作业、有害生物防控等装备应用。

四、保障措施

坚持国家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充分发挥国务院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工作协调机制作用,将工程建设纳入林长制和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持之以恒有序推进工程建设,适时组织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加强与国家发展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有关专项规划等的衔接,严格落实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建立持续稳定的工程投入机制,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落实财税、土地等政策,发展绿色金融,加强质量和资金监管,打造廉洁工程。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引导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提升工程“自我造血”能力。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建设成果纳入公益林管理。推动多元主体参与工程建设和管护,充分发挥基层林草站所和国有林场(苗圃)、护林员作用,鼓励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公益组织等各类主体承担建设任务。完善研发和推广体系,健全工程标准体系。大力传承弘扬“三北精神”,畅通公众参与渠道,营造全民参与、全民共享、全民受益的浓厚氛围。加强国际合作交流,为全球荒漠化治理、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

 

附件:1.“三北”工程分期及建设重点

   2.“三北”工程分区布局

   3.“三北”工程建设布局图

 

 

附件1

 

“三北”工程分期及建设重点

 

 

 

附件2

 

“三北”工程分区布局

 

 


附件3

 

“三北”工程建设布局图

 

 

 

扫一扫,打开该文章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打印】      【关闭】
版权所有:天赋长江(无锡)税务师事务所
地址:江苏省江阴市长江路169号汇富广场22楼
电话:0510-86855000 邮箱:tfcj@tfcjtax.com
苏ICP备05004909 苏B2-2004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