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关乎国计民生!药品类型繁多、产业链条长、行业监管严、涉税情形复杂。近两年更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监管压力和行业风暴。医药企业从战略层面提升对税务风险理念的重视程度已迫在眉睫!
特别是两票制实施以来,医药企业传统的开票和结算模式被彻底打破!
医药行业的财务与税务合规管控体系面临重构,同时,行业内兴起了以CSO(Contract Sales Organization)为代表的服务外包模式,各类CSO公司为医药企业提供市场调研、学术推广、专业咨询等外包服务,以相对合规的方式为医药企业提供费用的抵扣和扣除凭证。
同时,部分CSO企业由于合规问题而被税务机关和相关监管机构查处,暴露了行业对于两票制下税务风险应对的模式缺陷。
税收征管实践表明,医药企业税收风险有其明显的行业特征,风险等级非常高,也是虚开增值税发票的“重灾区”。
就医药企业本身而言,其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
01
药品出厂价高,税收负担压力大
两票制出台后,药企以往的低价出厂、层层加价模式被彻底终结,仅少数代理商继续保有药品开票资格,药品流通中间环节无法消化高价药品产生的利润,导致大量利润留存在医药企业,而药企本身难以取得合规的费用票据,产生了较高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税负。
02
销售费用高企,票据合规风险高
销售费用占比过高是医药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部分企业的销售费用占比达到了40%以上,而销售费用中的税务合规问题始终是所有医药企业面临的重大隐患。两票制实施后,医药企业的营销模式出现了两种思路,其一是自建销售团队,以自身的销售队伍和人员,通过工资发放和费用报销的形式列支销售费用;其二是采用CSO模式,即向外部服务商购买咨询、营销推广等服务,取得外部的费用凭证进行增值税抵扣和所得税扣除。
而对于CSO模式而言,商业实质、业务合规始终是药企与服务外包机构绕不开的障碍,药企购买服务的内容真实性、定价合理性,以及与取得收入的相关性,均在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中存在重重疑点。
03
经营指标异常,大数据比对风险
金税三期系统上线以来,税务机关对于企业的各项经营指标能够做到动态监控与对比,将企业的经营数据与同行业、同规模企业进行比对和风险分析,得出企业的经营指标风险评分,如销售毛利率、存货周转率、期间费用占比等指标,而医药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各项指标偏离度过大,风险评分过高或过低,触发系统风险推送机制,从而使税务机关启动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程序。
同时,增值税发票管理系统的升级使得税务机关对于发票流转的全流程能够做到全局把握和闭环管理,一旦增值税发票流转的某个环节存在问题,将牵出整个业务链条中的风险,使虚开和过票行为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