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钰媛 导师:曾建斌
多家企业因被举报触发稽查,即便已注销或隐匿经营,仍被追责补税罚款。
举报者可能就在企业身边——客户、竞争对手到离职员工,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成为引爆风险的导火索:一张聊天截图、一笔私账转账、一句“不开票便宜点”的口头承诺……
当税务机关顺着举报线索破门而入时,企业又该怎么办?又该如何未雨绸缪呢?
案例 01
注销企业被举报,注销≠安全
重庆某商贸有限公司2024年3月完成税务注销,却在次月被举报称“2017-2021年销售建材未开发票”,税务机关迅速要求其恢复登记处理未结事项。
即使企业已注销,税务机关仍可追溯至注销前的涉税行为。若发现“未办结事项”,还会恢复企业的税务登记要求其补税并罚款。
来源:璧山璧城税通〔2024〕2024041101号
案例 02
合作方反目引爆税务炸弹

稽查案例
2020年7月,兰州某物资公司与兰州某科技公司签订800万元购销合同,收到首付款后供货497万元,但仅开具65万元发票,隐匿432万元收入。
税务机关通过比对合同、公户转账记录及物流单,发现某物资公司2020年增值税申报表仅申报开票收入,少缴增值税49.7万元、附加税5.9万元、印花税0.2万元。

稽查结果
最终因构成偷税,被追缴税款并处1倍罚款53.4万元。
兰州某科技公司向税务机关举报,直接提供了关键证据(合同、出库单),暴露出该物资公司未开票收入未申报纳税的致命风险。
来源:兰市税稽罚告〔2023〕25号
案例 03
失联经营遭举报
某网络工作室自开业后未前往税务机关办理税务信息确认和纳税申报,被举报其取得收入未申报,税务机关通过实地核查发现其注册地址空置,责令其限期整改。
来源:岩连税公〔2024〕5号
Q
谁在“盯着”企业的税务漏洞?
一般情况下,三大高危举报群体:
1
利益关联方
如客户、供应商、合作方,因商业纠纷引发举报,或者竞争对手通过举报打击对手,抢占市场份额;
2
内部“知情人”
如员工、离职人员、股东。员工或离职人员掌握了企业真实经营数据,容易举报成功。股东纠纷,一方可能以税务问题为筹码施压。
3
职业举报人
部分职业举报人通过分析公开信息,寻找企业税务不合规线索,并以此牟利。
小编提醒
举报稽查防不胜防,举报线索更直接向税务机关指明稽查方向。企业更应该提前做好防范,这样即使遇到举报也不用害怕,避免成为“下一个靶子”,也别以为注销就可以万事大吉。
真正的安全,不是侥幸躲过稽查,而是经得起任何放大镜检验。企业需要借助专业工具防范风险。
税务风险检测系统
通过智能分析财务数据,多维度数据采集,内置近百个风控模型,动态扫描风险,生成“企业体检报告”,预警潜在漏洞,可以进一步降低因举报引发稽查危机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