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抵退税新政的六个关键洞察
——2025年第7号公告实务解读
文/李冼
编者按:2025年08月22日,国家财税管理部门发布《关于完善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的公告》。现对该文进行简要解读。由于水平有限,有不当之处,还请海涵,并敬请指正。
现金流是企业的命脉,2025年第7号公告带来的不仅是退税,更是精细化管理的新挑战。
作为曾经担任多家民营企业财务总监的资深财务人,我深知现金流之于企业如同血液之于人体。2025年08月22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完善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政策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25年第7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查阅)新政无疑给众多企业带来了新的期待与思考。
经过多次研读公告原文,本文从企业实操角度,分享我的学习心得。
一、新政要点:看清边界,读懂条件
(一)退税门槛有变化
新政策对不同类型纳税人的退税条件进行了细化:
制造业等4个行业: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等4个行业的纳税人,可以按月申请退还期末留抵税额。
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纳税人需要与2019年3月31日期末留抵税额相比,申请退税前连续六个月期末新增加留抵税额均大于零,且第六个月期末新增加留抵税额不低于50万元的,可以申请退还第六个月期末新增加留抵税额的60%。
其他:其他纳税人申请退税前连续六个月期末留抵税额均大于零,且第六个月期末留抵税额与申请退税前一税款所属期上一年度12月31日期末留抵税额相比新增加留抵税额不低于50万元的,可以按比例退还新增加留抵税额。
特别提醒:行业认定需谨慎。
公告明确,制造业等4个行业纳税人是指从事《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相应业务发生的增值税销售额占全部增值税销售额比重超过50% 的纳税人。
(二)退税比例看类型
制造业等4个行业:退税比例为100%。
房地产开发经营业:符合条件者退税比例为60%。
其他纳税人:新增留抵税额不超过1亿元的部分退税比例为60%,超过1亿元的部分退税比例为30%。
二、实务重点:退税策略与风控并重
(三)退税测算要精准。建议企业建立留抵退税动态测算模型,按月测算可退税额,提前做好规划。一些卓越的公司已经实现了系统自动测算,财务人员只需审核确认即可完成申报。
(四)票据管理要规范。退税审核的核心是发票的合规性。有的公司已经实施了进项发票全生命周期管理,从获取、抵扣到归档,全程可控可查。特别要注意的是,新政对发票合规性要求更为严格,一张不合规发票可能影响整个退税申请。
(五)风险防控要前置。退税享受后,税务机关将会加强后续监管。强烈建议纳税人建立退税风险自查机制,定期对退税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自查,防范后续风险。
三、政策解读:洞察深意,把握趋势
留抵退税制度的完善反映我国税收治理理念的重大转变。从“以收定支”到“放水养鱼”,政策导向更加注重市场主体活力的激发。2025年第7号公告更是体现了这一理念的深化,通过退税资金的提前释放,帮助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缓解现金流压力。
政策也预示着税收监管方式的变化:事前审批减少,事中事后监管加强。企业享受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更严格的合规要求。正如税务专家蓝敏老师常说的:“税收优惠享受的是权利,承担的是责任”。
四、税务管理:三步走策略
第一步:系统梳理
立即组织财务团队学习新政策,梳理企业所属行业、规模条件是否符合退税要求,测算潜在退税金额。
第二步:流程优化
将退税管理嵌入日常财务流程,建立从业务端到税务端的全链条管理机制。全面优化了报销制度、供应商管理制度,确保进项发票合规性。
第三步:业税融合
业务产生税收,纳税人在采购、销售合同设计时就需要考虑税收影响。财务部门要提前参与业务决策,在合同签订前就给出税收建议。
五、常见误区辨析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六)行业范围误区
财务人员应以公告原文为准,仔细研读政策原文,切勿轻信非官方解读。
(七)退税比例误区
不是所有企业都能获得100%退税比例。除了制造业等4个行业外,其他行业企业需根据自身类型适用不同的退税比例条件。
(八)连续计算误区
公告明确规定,税务机关已核准的留抵退税申请所属期,不得重复参与“连续六个月”的计算。这意味着企业需要精心规划申请退税时机。
六、后续管理:退税不是终点
企业获得留抵退税后,管理工作并未结束:
(九)会计处理要规范
退还的留抵税额应相应调减当期留抵税额,会计处理要遵循会计准则的原则,税务处理需符合税法的规定。
(十)资金用途要合理
虽然政策未规定退税资金的具体用途,但从企业经营发展角度,建议将资金用于技术研发、设备更新等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领域。
(十一)后续监管要重视
公告明确规定,纳税人以隐匿收入、虚增进项税额、虚假申报或其他欺骗手段骗取留抵退税款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骗取的退税款,并依法处理。
综上所述,2025年留抵退税新政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政策调整,更是国家支持实体经济、纾困民营企业的重要信号。作为纳税人,我们既要及时享受政策红利,改善企业现金流;更要加强内部管理,提升合规水平。
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读懂政策、用好政策、防范风险,是我们广大财务人对企业和社会最大的价值创造。
政策只是工具,如何运用工具创造价值,才是真正的智慧。